李聚奎:“苛刻”家風

湖南漣源龍?zhí)伶?zhèn)新石橋村,一棟青瓦土墻的農(nóng)舍里,堂屋正中懸掛著開國上將李聚奎親手抄寫的《三大紀律八項注意》釋文。工整的字跡背后,是一位老共產(chǎn)黨員對信仰的堅守,也是紅色家風的代代傳承。
1928年,在平江起義的槍聲中,李聚奎投身革命,隨部隊奔赴井岡山。黃洋界的寒風里,他與戰(zhàn)士們同吃紅米飯、共飲南瓜湯,竹筒當碗,稻草作褥。一次反“會剿”戰(zhàn)斗,他率連隊堅守陣地三天三夜,糧絕時帶戰(zhàn)士挖野菜,卻把最后一把炒面留給傷員。
長征路上,他的草鞋磨破十多雙,戰(zhàn)馬始終讓給傷員。西路軍兵敗祁連山后,他孤身行乞千里尋黨,討飯棍不離手,指北針藏懷中,歷經(jīng)48天生死考驗回到延安。后來,他常對子女講這段經(jīng)歷:“革命不是請客吃飯,是要拿命去拼的!”
新中國成立后,李聚奎歷任東北軍區(qū)后勤部部長、石油工業(yè)部部長、總后勤部政委等職??姑涝瘧?zhàn)場上,他創(chuàng)新將炒面作為野戰(zhàn)食品,組織“打不斷、炸不爛的鋼鐵運輸線”,保障前線補給。調(diào)任石油工業(yè)部后,他脫下軍裝換工裝,帶隊在玉門油田攻克難關,在克拉瑪依豎起第一口油井,為甩掉“貧油國”帽子奠基。毛澤東贊他能文能武,是個將才。
1958年補授上將軍銜時,他主動要求“就低不就高”,婉拒特殊待遇。在總后勤部,他制定《后勤工作條例》,將“為兵服務”寫入章程,自己卻住普通營房,坐老舊吉普車。這份“功高不自傲,位尊不逾矩”的品格,成了家人心中的標桿。
李聚奎對子女的嚴格近乎“苛刻”。其子李賢書、李鑒書一生務農(nóng),從未因父親的地位受到特殊照顧。1962年,李鑒書軍校畢業(yè)本可留在城里,卻被父親“趕”回漣源老家種地。有人不平,他說:“種地也是為人民服務,革命工作不分高低?!?/span>
在京的五個子女同樣受嚴教。李聚奎定下規(guī)矩:“公車是公家的,家人私事絕不能用?!币淮危畠豪钚l(wèi)雨生病,警衛(wèi)員想派車,他堅決制止,親自背女兒步行兩公里去醫(yī)院。1986年,工作人員提議讓營房部門做木凳,他卻帶大家撿舊木板親手制作,邊做邊說:“艱苦奮斗不是口號,要落到點滴?!?/span>
1984年12月31日,80歲生日當天,李聚奎在筆記本上寫下三句話:“縱然給我更大的權(quán)力,我也決不以權(quán)謀私;縱然給我更多的金錢,我也決不丟掉艱苦奮斗;縱然讓我再活八十歲,我也決不止步不前?!边@既是自勉,更是留給子孫的家訓。
1995年6月,病重的李聚奎將五份《三大紀律八項注意》手抄本遞到子女手中:“這是我留給你們的唯一遺產(chǎn)?!逼渥永钌昊貞?,父親遺物中,衣物補丁摞補丁,存款僅8000元,卻全捐給了家鄉(xiāng)教育。
李聚奎的長孫李民主至今仍記得,1989年赴京求學時,爺爺?shù)亩冢骸坝卸镜臇|西不能吃,違法的事情不能做?!边@句話被他寫在日記本扉頁,伴隨他一路成長成才。
在漣源老家,將軍后裔或務農(nóng)或從醫(yī)或執(zhí)教,無一人借其影響力謀私,將軍的紅色精神仍在代代傳承。(作者 王華文)
使用“掃一掃”即可將網(wǎng)頁分享至朋友圈